在线学AI

【王珍懿】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交互产品评测
收藏

【王珍懿】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交互产品评测

价格
0.00
收藏:0
简要介绍
编号 QEcon20250912sh.038 类型 顶会
顶会名称 QEcon 日期 2025年9月12日~13日
地域 上海

一、智能交互产品评测的现状与痛点

产品演进与评测挑战

产品迭代:从早期规则驱动(如传统客服机器人)、统计学习,演进至大模型多模态时代(GPT-4o/Qwen),产品支持图文交互、深度语义理解,但评测技术未同步升级。

核心痛点

效率矛盾:垂类产品快速迭代,但评测人力有限,难以及时跟进;

场景复杂:单轮答案指标无法评估复杂实际场景表现;

多模态适配难:产品输出图文并茂,传统评测无法准确评估;

用户模拟难:缺乏有效方法模拟多样化用户行为与需求。

传统评测困境:依赖人工标注与单维度指标,面对多模态、复杂场景时,存在效率低、覆盖不全、准确性不足的问题,难以支撑大模型时代产品评测需求。

二、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评测技术

1. 核心技术框架:多智能体协同评测

体系设计:构建“评测智能体矩阵”,涵盖数据生成Agent(生成垂类数据集)、标注Agent(自动机审标注)、验收Agent(自动化验收)、Badcase分析Agent(生成分析报告),通过多智能体协作与对抗,实现评测全流程提效。

技术实现:评测智能体经“文档预训练→任务SFT→格式对齐/思考奖励(GRPO)→Prompt自动优化”流程训练,确保评测逻辑与业务适配。

2. 三大关键技术突破

(1)垂类数据集生成

生成流程:通过“基础语料采集→构造生成→对抗校验”生成数据集,经“信度(规范性/完整性/正确性)、效度(代表性/覆盖度)、难度(语义/推理/解决难度)”多维度评估,剔除Badcase并设置准入机制,保障数据质量。

价值:解决垂类场景数据稀缺问题,为评测提供精准、全面的样本支撑。

(2)指标分级处置

分级逻辑:按任务难度匹配不同规模模型,平衡效率与准确性:

简单任务(如短文本拒答判断):小模型处理,推理时效达ms级;

中等任务(如行业分类、业务细节理解):中等规模大模型(10-14B),时效100ms-5s;

复杂任务(如长文本信息一致性校验):大模型(>60B),时效1-10s。

优化手段:限制LLM输出tokens、基于输出概率与置信度自优化,提升打分效率(如LLM打分提速30%+)。

(3)克服多模态幻觉

核心问题:多模态大模型(MLLM)对图像/视频注意力不足,易产生幻觉,影响打分准确性。

解决方案:引入“预描述机制”,先对图像/视频内容进行文本预处理,再输入模型评测;结合“教师-学生模型微调”(教师模型生成标签→过滤修正数据→微调学生模型),提升多模态理解准确性,如GLM-4.5V、Qwen2.5-VL系列模型微调后,幻觉率降低20%+。

三、垂类智能应用的评测实践

2B/2C自我认知评测

流程:用户模拟Agent按剧本设定发起对话→待测产品响应→自动化场景理解Agent分析对话上下文→裁判Agent机审打分(如“是否包含投放端定义内容”)→生成Badcase分析报告,支持中止/继续评测逻辑,确保评测针对性。

核心:通过“用户模拟+机审打分”替代人工,提升评测效率与一致性。

AI产品真机评测

数据集设计:覆盖商家高频问题(1/6)、困难问题(1/12)、通用常识(1/6)、安全问题(1/12)等6类场景,确保评测全面性;

双盲机制:切除对话框标志性特征、OCR处理、交换评测次序,避免主观偏差,保障评测客观性。

四、未来展望

仿真与环境对抗:构建高度仿真的场景化环境,注入全面知识;通过多智能体实时对抗,实现评测目标自适应调整,推动评测框架与数据自迭代。

多模态感知升级:提升跨模态语义对齐与幻觉校正技术,构建鲁棒的可信评测体系;开发辅助工具,支持自主获取页面信息,适配更复杂交互场景。

工具与拟人化:打造更易用的评测工具,强化“场景理解+知识注入+工具操作”能力,让评测更贴近真实用户交互逻辑,提升评测结果的业务指导价值。


购买后查看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