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AI编程现状诊断:Vibe Coding的困境
Vibe Coding核心问题:开发流程类似“老虎机”,依赖模糊需求输入,AI生成代码结果不可控(可能是“神级代码”或“无法编译的垃圾”),需反复调整提示词,效率低且质量难保障,4小时级别的无效调试频发。
传统研发流程的启示:传统软件工程通过“需求评审→技术方案设计→任务拆分→测试验证”的结构化流程,实现项目可复盘、可协作,虽速度慢但稳定性高,为AI编程提供“工程化”改造思路。
二、EARS+SBE方法论:AI编程的工程化解决方案
核心方法论融合:
EARS语法:源于劳斯莱斯,将模糊需求转化为可测试、可验证的结构化表述,分5类需求类型(普遍性、事件驱动、不良行为、状态驱动、可选功能),示例:“When用户输入正确凭据,the系统shall允许访问”。
SBE(实例化需求):以“短迭代+持续反馈+共享上下文”为核心,在AI编程中体现为需求与测试同步演进、人机协作澄清需求,避免理解偏差。
Spec工作流设计:通过“requirements.md(EARS需求)→design.md(技术方案)→tasks.md(任务清单)”的文件结构,实现需求-方案-任务的闭环管理,对比传统开发:
文档集中存储于Spec文件夹,支持版本控制,AI自动更新为“活文档”;
人机协作确认每环节,减少返工,如云托管插件需求中,先明确“查询/部署/管理”三大功能的EARS验收标准,再设计读写分离的API架构。
三、跨AI IDE的Spec工作流实践
多IDE适配方案:
配置文件统一:不同AI IDE(Cursor、Claude Code、GitHub Copilot等)通过自定义规则文件(如.cursor/rules/spec.mdc)复刻Spec工作流,规范EARS语法与文件结构。
斜杠命令灵活控制:针对不同任务场景设计/spec(复杂项目,完整流程)、/no_spec(简单任务,直接生成代码)、/probe(探索性任务,快速原型)命令,避免“一刀切”的过度工程化。
Human-in-the-Loop优化:解决AI被动等待指令的问题,通过MCP客户端工具实现AI主动澄清需求(如“五子棋段位系统需设置多少个等级?”),提供选择题式交互,无缝衔接开发流程,减少文本输入循环。
四、实战案例与核心价值
SoulChat案例验证:1名实习生基于Spec工作流,2天内完成传统1-2周的匿名聊天应用开发,覆盖iOS/Android/Web等6端,核心功能含手机验证、实时匹配、跨端聊天,印证工程化AI开发的质效跃升。
Spec模式核心优势:
提效降本:返工减少70%,时间节约25%,小任务避免过度设计,复杂项目按流程稳步推进;
质量保障:EARS语法明确验收标准,SBE实现测试左移,AI生成代码可追溯、可验证;
人机协同:AI负责需求转化、方案设计、编码实现,人聚焦需求输入与评审决策,避免“AI替代人”,而是“AI放大人力价值”。
五、总结与展望
核心结论:EARS+SBE驱动的Spec工作流,将AI编程从“碰运气”的Vibe Coding,升级为“有章可循”的工程化开发,关键在于“结构化需求定义+分阶段人机确认”。
实践资源:可直接复用腾讯云开源的CloudBase AI Toolkit,内置Spec工作流、Human-in-the-Loop交互、多IDE适配,支持从需求到部署的全链路自动化。